前一個中華民國 外交旅程碑 美國國會通過「台灣旅行法」重啟美台高層互訪
「台灣旅行法」(Taiwan Travel Act)
美國參議院於當地時間2月28日,無異議通過「台灣旅行法」(Taiwan Travel Act),此法案將為美台官員互訪解禁。
該法案目前尚待總統特朗普簽署,才會落實成為法律。白宮方面未有回應特朗普會否簽署,但路透社報道指出,總統拒絶簽署落實國會兩院無異議通過的法案,相當罕見。
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認為,與美國在韓國部署「薩德」防導彈系統一樣,相信中方也可能對台灣採取懲罰性措施,「相信台、美都有預料到,也都在風險可控的範圍之內」。
1979年,美國與台灣斷交,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,此後台灣官員無法出訪華盛頓;美國官員赴台亦只局限在非國防、外交方面的交流。而根據 《台灣旅行法》內容,美國所有層級的官員均可訪台,與台灣官員會面,台灣官員亦可以「受尊重」的形式訪問美國,與包括國務院、國防部在內的華府各級官員會見。
中方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批評,此法案嚴重違反「一個中國」政策,中方強烈不滿、堅決反對,已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;華春瑩要求美國「停止美台官方往來、提升實質關係」,以免對中美關係做成「嚴重干擾」。
中國官方民族主義報章《環球時報》發表社評,呼籲特朗普「表現出美國領導人應有的冷靜和清醒」,否決法案。
台美關係「根本性改變」?
1979年美台斷交至今,美國對台灣官員仍有「五黑名單」限制:禁止台灣正副總統、行政院長、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等五官銜的政治人物來華盛頓訪問。 《台灣旅行法》通過後,上述
中國大陸輿論視這項法案為台美關係的「根本性改變」,是破壞「一中政策」之舉,將為台海局勢、以至中美關係帶來重大改變。
上月《台灣旅行法》在美國眾議院通過時,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曾向大陸媒體稱,此法案一旦通過,「等於美台恢復官方關係,意味著中美建交的政治基礎(一個中國政策)就不存在了」。
中國官方民族主義報章《環球時報》甚至指此法會「幫助大陸下決心『解決台灣問題』」,一旦台美出現「政治、軍事聯手」,或會導致大陸發動「武力解放台灣」。
制衡中國?
在台灣,總統蔡英文通過推特表示,《台灣旅行法》象徵了美國國會長久以來對台灣的支持,又指台美伙伴關係,是「印太地區」和平穩定的重要支柱。
分析認為,《台灣旅行法》的出台,將對蔡英文政府的支持度有正面影響。
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指出,《台灣旅行法》不只針對台海、兩岸的形勢,而是特朗普政府對亞洲政策整體當中的一環。與特朗普強調「印太」地區,提升印度地位、在韓部署薩德等行為的邏輯一致,要形成對中國的包圍,確保美國的區內勢力,制衡中國崛起對世界格局的影響。
印太「——特朗普的新外交方針?「維持台海穩定」
黃兆年認為,中國近年採取了以商業及經濟手段謀求政治目的的戰略,《台灣旅行法》可視為美國對此作出的相應調整,沒有超出1979年美國《台灣關係法》的範圍。
他指出,根據《台灣關係法》,美國須確保台灣和平穩定,以及保障台灣人權狀況不受侵害。但近年中國「以商圍政」的戰略推進,令台美過往的合作模式不足以應對。
「台、美同面對崛起中的中國強權,用商業手段進行統戰、達到政治目的;台美之間的官方溝通,從商業、教育、文化範疇,擴展到國防,外交,這樣的戰略思維能更有效防範中國的戰略。」
黃兆年認為,美方擴展對台合作關係,確保兩岸勢力平衡,最終仍是希望維持台海局勢的穩定。
美國參議院於當地時間2月28日,無異議通過「台灣旅行法」(Taiwan Travel Act),此法案將為美台官員互訪解禁。
該法案目前尚待總統特朗普簽署,才會落實成為法律。白宮方面未有回應特朗普會否簽署,但路透社報道指出,總統拒絶簽署落實國會兩院無異議通過的法案,相當罕見。
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認為,與美國在韓國部署「薩德」防導彈系統一樣,相信中方也可能對台灣採取懲罰性措施,「相信台、美都有預料到,也都在風險可控的範圍之內」。
1979年,美國與台灣斷交,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,此後台灣官員無法出訪華盛頓;美國官員赴台亦只局限在非國防、外交方面的交流。而根據 《台灣旅行法》內容,美國所有層級的官員均可訪台,與台灣官員會面,台灣官員亦可以「受尊重」的形式訪問美國,與包括國務院、國防部在內的華府各級官員會見。
中方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批評,此法案嚴重違反「一個中國」政策,中方強烈不滿、堅決反對,已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;華春瑩要求美國「停止美台官方往來、提升實質關係」,以免對中美關係做成「嚴重干擾」。
中國官方民族主義報章《環球時報》發表社評,呼籲特朗普「表現出美國領導人應有的冷靜和清醒」,否決法案。
台美關係「根本性改變」?
1979年美台斷交至今,美國對台灣官員仍有「五黑名單」限制:禁止台灣正副總統、行政院長、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等五官銜的政治人物來華盛頓訪問。 《台灣旅行法》通過後,上述
中國大陸輿論視這項法案為台美關係的「根本性改變」,是破壞「一中政策」之舉,將為台海局勢、以至中美關係帶來重大改變。
上月《台灣旅行法》在美國眾議院通過時,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曾向大陸媒體稱,此法案一旦通過,「等於美台恢復官方關係,意味著中美建交的政治基礎(一個中國政策)就不存在了」。
中國官方民族主義報章《環球時報》甚至指此法會「幫助大陸下決心『解決台灣問題』」,一旦台美出現「政治、軍事聯手」,或會導致大陸發動「武力解放台灣」。
制衡中國?
在台灣,總統蔡英文通過推特表示,《台灣旅行法》象徵了美國國會長久以來對台灣的支持,又指台美伙伴關係,是「印太地區」和平穩定的重要支柱。
分析認為,《台灣旅行法》的出台,將對蔡英文政府的支持度有正面影響。
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指出,《台灣旅行法》不只針對台海、兩岸的形勢,而是特朗普政府對亞洲政策整體當中的一環。與特朗普強調「印太」地區,提升印度地位、在韓部署薩德等行為的邏輯一致,要形成對中國的包圍,確保美國的區內勢力,制衡中國崛起對世界格局的影響。
印太「——特朗普的新外交方針?「維持台海穩定」
黃兆年認為,中國近年採取了以商業及經濟手段謀求政治目的的戰略,《台灣旅行法》可視為美國對此作出的相應調整,沒有超出1979年美國《台灣關係法》的範圍。
他指出,根據《台灣關係法》,美國須確保台灣和平穩定,以及保障台灣人權狀況不受侵害。但近年中國「以商圍政」的戰略推進,令台美過往的合作模式不足以應對。
「台、美同面對崛起中的中國強權,用商業手段進行統戰、達到政治目的;台美之間的官方溝通,從商業、教育、文化範疇,擴展到國防,外交,這樣的戰略思維能更有效防範中國的戰略。」
黃兆年認為,美方擴展對台合作關係,確保兩岸勢力平衡,最終仍是希望維持台海局勢的穩定。
留言
張貼留言